社交平台、貼吧、公眾號、視頻號等平台大V利用個人影響力,號召粉絲買入、賣出,這些行為被量化學習工具捕捉並放大,形成“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導致股價快速拉升或砸盤,幹擾市場交易秩序。希望對此加以治理。
從嚴整治非法薦股,是這位投資者的期盼,實際也是證券監管部門近來持續發力的監管重點之一。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股市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市場秩序。近年來,在從嚴監管基調下,非法薦股活動有所遏製,但隨著技術發展,也變得更加隱蔽化、技術化、產業化,危害更甚,甚至誘發部分中小個股異常波動。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證監局局長賈文勤也關注到了該問題,她建言強化互聯網非法金融活動治理。證券時報記者也采訪了數位業界人士,揭開非法薦股的花樣手段,並探討綜合治理方式。
打擊非法薦股,人大代表發聲!
今年兩會,強化互聯網非法金融活動治理是賈文勤帶來的六份議案之一。她強調,要完善監管協作機製,集中力量處置從事非法薦股、非法金融中介等活動的賬號,常態化清理引流類及誘導性違規信息。
其實,自2024年以來,監管不斷加強對股市“黑嘴”、非法薦股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在公布的多個處罰案例中,有關犯罪嫌疑人在被高額罰沒外,還麵臨牢獄之災。2月初,證監會主席吳清在《求是》雜誌撰文也強調,整治非法薦股等亂象,堅決打擊誤導投資者、侵害投資者財產安全的違規行為。
來自券商、律所、投資谘詢機構的多位業界人士均對記者提到,得益於監管層與平台對非法薦股的合力管控,公開的非法薦股廣告、微信群“殺豬盤”等行為有所減少,有力地維護了市場秩序。但不容忽視的是,非法薦股活動並未完全消失,而是變得更加隱蔽化、技術化、產業化。
據國新證券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非法薦股與黑灰產結合更加緊密。例如利用AI生成的“成功案例”視頻、偽造的機構資質文件,甚至通過爬蟲抓取投資者信息精準推送“薦股”內容。部分團夥形成“引流-薦股-收割”產業鏈,與場外配資、虛擬盤聯動進行詐騙。
中郵證券有關負責人提到,非法薦股活動從公開社交平台轉向短視頻、直播切片、私域社群(如加密聊天工具)傳播,通過暗語、諧音詞規避關鍵詞篩查。部分黑產甚至通過境外服務器運營,資金鏈路借助虛擬貨幣結算,增加追蹤難度。
而那些所謂的“免費交流”“炒股技巧分享”,往往是將投資者引流至付費服務,或誘導其進入虛假交易平台的噱頭。國新證券有關負責人和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金融律師董毅智都向記者提到,部分團夥利用這種“知識付費”“投資課程”包裝薦股行為,規避直接監管。
“每當行情開始活躍,非法薦股行為就會有所抬頭。”一家大型投資谘詢機構相關負責人提到,特別是新股民,由於缺乏足夠投資經驗,往往成為非法薦股行為的受害者。
製造虛假共識,誘發中小盤股異常波動
以DeepSeek為代表AI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技術平權。但從某些方麵看,可能會促使非法薦股行為的欺騙性、擴散效率、精準性顯著提升。
“過去,非法薦股團體需要培訓話術,門檻較高。但如今借助AI,非法從業者的門檻大幅降低,甚至一些水平較低的人也能輕易上手。”深博信投基金經理鄧奕超向記者提到。
在手段上,除靶向收割散戶外,中郵證券有關負責人提到,非法薦股團夥還可利用AI製造虛假權威背書、動態規避監管。比如利用AI生成仿冒機構分析師形象的虛擬人,偽造“實時解盤”視頻,或批量生產看似專業的“個股診斷報告”。再比如通過自然語音處理技術實時替換敏感詞(如“漲停”改為“起飛”),繞開平台審核規則。
前述大型投資谘詢機構相關負責人也持有類似觀點,並補充道,與傳統的人工薦股相比,加持AI後,非法薦股內容的傳播速度呈指數級增長。並且,由於AI生成的非法薦股信息比以往更具可信性和針對性,投資者更容易跟風買入被推薦的股票。當這些非法薦股者通過操縱市場、反向操作等手段獲利時,跟風的投資者就會遭受巨大的財產損失。
“大規模AI薦股可能被少數人用以謀取不正當利益,人為製造市場熱點,誘導散戶集中買入特定股票,導致價格異常波動,甚至被用於配合‘拉高出貨’等操縱行為。若多個非法團夥利用AI同步行動,可能對中小市值股票造成短期劇烈衝擊。”上述人士還提到。
多位受訪人士均向記者指出,這不僅可能加劇個體財產損失,還可能通過製造虛假市場共識,誘發局部流動性異常波動。國新證券有關負責人表示,這種“大V薦股-吸引散戶跟風”的行為,對中小盤股、流動性較低標的的影響尤為顯著。
與此同時,也正因為部分非法薦股團體利用AI等技術手段進行包裝、收集和散發信息,複雜高效,也讓一些不明所以的投資者將其直接與量化策略聯係到一起。不過據記者多方了解,目前並無確切案例證明量化機構捕捉散戶跟風信號並放大波動的行為,不排除有大遊資借助自動化工具輔助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政協委員、總經理馮藝東對記者提到,應強化對市場操縱行為的監管力度。他建議強化對漲跌幅限製超過10%板塊(北交所、科創板和創業板)市場操縱行為的監管力度,防止非理性炒作和市場波動過大。
形式不斷翻新,治理麵臨挑戰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隨著非法薦股的形式不斷翻新,給監管和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尤其是,現行法律對非法薦股的規定存在一定滯後性與模糊性,實踐中界定難度大。
廣東華商律師事務所律師曾興平指出,非法薦股的認定標準是無從業資格的個人或機構,從事證券投資、谘詢業務;具備資質的個人或機構也不允許向非特定客戶群體提供薦股服務。“對比過去簡單直接的非法薦股行為,在短視頻自媒體的發展下,這種行為的隱蔽性變強。薦股行為可能通過暗示性語言或借助粉絲在彈幕、評論區暗示個股,誘導投資者,難以區分是合理的交流分享,還是‘托’的行為。”
曾興平還提到,現今AI技術的發展,也伴隨產生通過AI薦股的技術手段,這種手段仍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一方麵,AI工具本身不屬於傳統投資顧問範疇,未直接持有薦股資質;另一方麵,其輸出結果會對投資者決策產生影響,引發市場亂象,但現有法規難以直接適用。
前述大型投資谘詢機構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現有法律法規對新型網絡化、隱蔽化非法薦股的規製確實存在一定的滯後性,特別是在對‘軟性薦股’的界定上較為模糊。這主要體現在,法律法規難以準確區分利用暗示話術進行的非法薦股與合理的市場分析及投資者正常的言論表達。”
董毅智進一步指出,現有法律對AI薦股、“軟性薦股”等新型行為缺乏明確界定,在責任認定、量刑標準等方麵不夠細化,導致執法與司法機關在處理相關案件時麵臨無法可依或法律適用不明確的難題。同時,司法審判周期較長,從立案到判決耗時久,投資者權益難以及時得到保障。
多方協同治理,技術賦能監管
麵對非法薦股行為的新特點和新挑戰,多位受訪人士提出了針對性的治理建議。
國新證券建議,司法、證券監管、自律組織、公安、網絡平台、社交媒體、電信渠道等相關單位應建立協同聯動機製,加強對非法薦股的處置處罰力度和速度,形成全方位的監管合力。
中郵證券則提出“以技術反製技術”的思路,建議構建AI驅動的全網監測係統,識別跨平台薦股話術變體(如諧音、表情符號),並關聯資金賬戶異常流動,實現對非法薦股行為的精準打擊。同時,中郵證券還強調投資者教育靶向化的重要性,建議通過更精準的受眾群體和更身臨其境的體驗方式,加強投資者教育,警示薦股騙局,弱化“暴富幻覺”。
上海久誠律師事務所主任許峰律師認為,在非法薦股監管方麵,不應僅考慮監管成本,而應注重監管的綜合成效與收益。頻繁發生的非法薦股行為損害了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對於典型案例,要加大宣傳力度,以起到警示作用。
前述大型投資谘詢機構人士建議,應當從資質和獲利兩個核心要素入手進行規製。一方麵,平台要嚴格審查提供涉股票信息人員的資質,確保其及所在機構具備合法的從業資格;另一方麵,在裁定非法機構或個人“軟性薦股”時,關注是否存在通過暗示性話術或行為間接引導投資者決策並從中獲利的情況進行綜合判斷。
該人士還建議,采取更加細致的分類治理方式,比如對於無資質的人員或機構,平台應限製其添加客戶的功能,以阻斷其非法引流的途徑。
來源:券商中國
責編:萬健禕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