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廣東要如何拚經濟?
2月5日,乙巳蛇年的首個工作日,廣東再次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圍繞拚經濟按下新年的啟動鍵。

“承載著新一年的期許,開啟了接續奮鬥的新程。我們加滿油、充足電,錨定目標、整裝出發,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奮力把廣東高質量發展之路走得更有奔頭、更有勁頭。”
連續三年召開的“新春第一會”,不僅有動員性質,也是在新年開啟之際,釋放新的行動信號。
今年的重點是什麽?
大會現場,省委書記黃坤明在講話中79次提到的一個詞,傳遞了關鍵信息——產業。
1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現代化產業體係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重點任務時,也專門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
作為現代化經濟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化產業體係包括現代農業、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內的各類現代產業。
回顧2024年,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成果顯著。數據顯示,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40.5萬億元,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
當前,國際經濟政治格局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產業競爭已成為大國競爭的主戰場,現代化產業體係成為最關鍵的“勝負手”。
“廣東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肩負著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更要在推進產業體係現代化上先行先試、作出示範、勇挑大梁,以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係,托起一個具有雄厚實力、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無窮魅力的新廣東。”黃坤明在大會上表示。
2
就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的同一天,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布《廣東省現代化產業體係發展報告(2023—2024)》,首次向外界公布了廣東產業“家底”。
報告顯示,廣東基本已構建起現代化產業體係“四梁八柱”:新型工業化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水平實現躍升、服務業質量效益持續提升、現代化基礎設施加快建設。
總的來看,廣東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有三張“王牌”——
一是體係足夠全。數據顯示,廣東擁有製造業所有大的門類,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一體發展,成長出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新經濟增加值占比1/4,高技術製造業占比近1/3,去年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8%。
二是配套足夠強。廣深佛莞等重點城市各具優勢又相互協同,一二三產業、大中小企業、上下遊鏈條、產供銷環節高度耦合。此外,廣東有1.27億常住人口、1.5億實時在粵人口,既提供了最具吸引力的廣闊市場,也提供了最充沛的人力資源。
三是空間足夠大。處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上,能夠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綜合優勢,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和廣大縣域存在的產業落差蘊含著巨大潛力。
“我們要堅定信心,久久為功,抓住用好一切有利條件,把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以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係,托起一個經濟社會繁榮、活力動力充沛的新廣東。”黃坤明在大會上強調。
3
產業體係向新圖強,發展才能以質取勝。
正如前文所提,“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是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25年9大重點任務之一。
如果與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相比較,可以發現,一個新變化就在於更加強調“新質生產力發展”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中的重要作用。
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它的發展圍繞積極培育未來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來展開,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的關鍵法寶。
圍繞這一要求,黃坤明在講話中提出了“四個要”:要鍛造先進製造鋼筋鐵骨;要點燃科技創新澎湃引擎;要育成現代企業強壯主體;要培厚發展環境肥沃土壤。
其中的每一條具體內容,更是值得細細研讀。
譬如,強調廣東兼具機電技術和數智技術兩大優勢,要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兩大領域下大決心、集中發力,構築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
春節期間,泰山景區首次試運營 “登山助力機器人”火遍全網,背後便是廣東智造、深圳智造。
以深圳為例。公開數據顯示,深圳目前擁有機器人相關企業5.11萬家,數量穩居全國首位,產業鏈總產值超過1700億元。2024年,深圳服務機器人增長25.8%、工業機器人增長31.8%,呈現出工業機器人平穩發展、非工業機器人下遊應用不斷拓展、人形機器人新興領域快速發展的局麵。
“希望廣大有遠見、有抱負的投資者、創業者積極參與進來,共同奔赴破土而出的產業盛宴,共同迎接人機共生的智能世界。”黃坤明在大會上說。
結語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
改革開放之初,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受到這句話的影響,從五湖四海來到廣東追夢。
如今,這座經濟大省、製造業大省、科技創新大省,向世界發出了新的呼喊——
“東西南北中,發展到廣東。”
誠然,這幾年,廣東的現代化建設殊為不易。尤其是當我們回望2024年,廣東省整體發展經曆了“前高、中低、後揚”的發展態勢,甚至在上半年數據出來時,還有人曾經一度擔心,廣東經濟第一大省的位置會不保。
“但隻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2025,廣東繼續拚!